清明上河图的传奇故事

竹晴园/著

2025-04-20

书籍简介

关于清明上河图史记:北宋年间,画家张择端心怀对汴梁城繁华盛景的热爱,耗时许久精心绘制出了。这幅画卷徐徐展开,便是汴河两岸热闹非凡的生活百态呈现,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商铺林立,船夫们在河上忙碌,尽显大宋的昌盛与烟火气。起初,它被呈进宫里,成为宋徽宗的珍藏,备受赞赏。可好景不长,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大乱,就此流入民间,开始了它波折的“史记”之旅。在民间,它几易其主,有人视若珍宝小心呵护,有人妄图用它换取钱财。到了元朝,又辗转进入皇宫,却又因种种变故被偷出再次流落民间。明朝时落入严嵩手中,严嵩倒台后重回皇宫,可之后又被冯保偷走,而后失踪不见。清朝时期,它被毕沅收藏,毕沅去世后画作重回皇宫,本以为能安稳度日,却又遭遇战乱动荡。八国联军侵华、清朝覆灭等诸多变故里,它多次陷入险境,好在最终被妥善保存下来,进入了故宫博物院。就像一部活着的史记,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那画卷里的每一处笔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静静诉说着过往岁月里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且意义非凡的瑰宝,供后人去欣赏、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首章试读

《清明上河图史记》 第一集:画师之梦 北宋仁宗年间,汴京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宛如世外桃源般静谧。村庄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间茅屋,炊烟袅袅升起,在湛蓝的天空下缓缓飘散。而在村头的一间略显破旧的小屋里,住着一位心怀壮志的年轻人,他便是张择端。 张择端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家中那一方小小的窗台,便是他每日的“画室”,阳光透过窗纸洒在粗糙的木桌上,映照出他专注作画的模样。简陋的笔墨纸砚,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魔力,无论是村庄里的鸡鸭牛羊,还是田间劳作的农夫农妇,经他勾勒描绘,都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纸上跃出来一般。 他深知自己所在的小村庄虽宁静祥和,却少了能让绘画技艺更上一层楼的氛围与机遇。所以,当听闻汴京那座繁华大都市的昌盛文化与热闹景象时,张择端心中那向往的火苗瞬间被点燃,熊熊燃烧起来,再也无法熄灭。 “汴京啊,那定是处处皆有可入画之景的好地方,我定要去那里,成为一名人人知晓的画师。”张择端常常在心底这样默念着,眼中满是憧憬与坚定。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张择端背上行囊,告别了熟悉的小村庄和家中的亲人,踏上了前往汴京的路途。他的行囊并不沉重,除了几件换洗的衣物,便是他视若珍宝的绘画工具——几支用得有些秃了的毛笔、半块已经磨得扁平的墨锭,还有些许粗糙的画纸。 一路上,张择端走走停停,不放过任何一处能够激发灵感的景致。 他路过一片广袤的田野,正值春日,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嫩绿,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田间,有几位农夫头戴斗笠,弯着腰辛勤地劳作着,他们的动作娴熟而又有节奏,偶尔直起身子,用衣袖擦擦额头的汗水,望向远方的眼神里满是对丰收的期盼。张择端赶忙停下脚步,寻了一处田埂坐下,迅速地铺开画纸,蘸墨挥笔,将眼前这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描绘下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间万物都与他无关,只有笔下的画面才是他的全部。 沿着蜿蜒的小路继续前行,他来到了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能瞧见河底的石子和穿梭其中的...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