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陈氏的祖藉地是河北乐亭县的一个记不得名字的小山村。祖上世代以“梳皮、扎棚、漏粉”等手艺“传家”。大清道光年间,在山东与河北两省一时兴起“闯关东”的大潮。据母亲讲是陈氏上溯五代先祖”亲哥俩用担子担着孩子随着“闯关东”的人潮,一路打工卖着“手艺”出直隶,过辽宁,最后才选择吉林省永吉县一拉溪刘相屯扎下了根。而后,陈氏五代先人克勤克俭,厉精图治,凭借独绝“家传手艺”,致使“家道”迅速中兴。又据我的老姨父齐万库老先生介绍,陈氏一门在我太祖爷治下的晚清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当时陈氏在吉林市和一拉溪就开有多家“皮革铺”、“粉房”、“棚铺”、“酒坊”;在刘相屯风水最好的地方建有一处占地1万平方米的庞大陈氏祖宅,且人丁兴旺有80余口人共居此宅;家中雇有多名长短工;有马拉胶皮大车4挂;在刘相屯周围陈氏凭手艺和诚实劳动先后置有水旱田二百余公顷、山地若干公顷。且由初期“闯关东”的“灾民”一跃实现了由“小康之家”向“地富阶层”的华丽转身。 我的父亲姓陈单名一个“信”字,属羊的,1920年在刘相屯祖宅出生。在这户陈姓大家中,我爷爷这“支儿”由于不受当家人待见,故在整个家族一直是“人微言轻”的主儿。好在父亲一生下来倒是“情商”满高的后生。凭着能说会道和精于“人情世故”很快改变了我家在全族的“尴尬地位”。奶奶由于死去的早,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几乎没有一星半点印象。 大约是在小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父亲正式被陈氏当家人擢拔为家族处理对外交往事务的“外交总管”。这是一个仅次于“当家人”的实权职位。也正因这个有着广泛交际面的“名头”,才让父亲玩得风生水起,八面玲珑。“陈八爷”(在家族同辈人中排行老八)的美名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在乡下,一个人的“美名”和“恶名”历来都是能“随风传千里”的。我的母亲杨素琴还待字“闺”中时就知道“陈八爷”的美名。因为他不仅是方圆百里的“大帅哥”,而且还是她的“三姐夫”。此外,父亲还有“三手绝活”曾搅动得十里八乡的美少女们“春心荡漾”: 首先是远近闻名的“二神扮相”。关东大地“女真人”(满族人)最崇拜的就是“萨满教”(俗称“跳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