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路上一路狂飙

游锦绣河山/著

2024-11-21

书籍简介

关于基建路上一路狂飙:主人公林长生是月明山仓库80年代出生的第3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其有不平凡的经历,又与众多人有相似之处。林长生是幸运的,隐居仓库的林大爷与谢奶奶是他的启蒙老师,有着与其他农村小孩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但命运多舛,在林长生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校花孙小睿的倒追,使同一大院长大的牛小伟十分羡慕嫉妒恨,找来辍学的哥哥帮忙。一场意外的斗殴使牛大伟几乎一只眼睛失明,林长生经历了三年的牢狱之灾,从此改写了他的命运。青梅竹马的文小芳远赴美国求学,并长期在美国挣扎着生活,想努力融入美国社会。林长生在狱中与因贪污罪入狱的老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教会了长生许多传统文化与中国市场经济规则,并在哲学上使林长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林长生出狱以后跟着姑父从钢筋工干起,在建筑行业逐露头角。老马出狱以后因女儿也去了加大,不愿意回北京生活。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在老马和孙小睿的帮助下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桥梁和大厦。文小芳在美国打拼了20多年。在新冠疫情无力治疗孩子的情况下。请求林长生的帮助,长生帮助文小芳回到中国,但青梅竹马的他们已无法回到从前。本书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各行各业在艰苦奋斗,坚难中成长的故事。

首章试读

月明山仓库以前是一个寺庙,文革后本身就破旧的寺庙被拆了,几个和尚也被迫离开不知去向,只有那几株不知己有几百年的香樟树依然傲视着四周。月明山并不高,在这个丘陵与平原交界的地方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山顶与山脚的垂直高度也就30来米。几百年来扩建寺庙的僧人就将山顶平整。从远处看像一个四四方方的绿色城堡。因此也叫四方山。正应了那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传说月明山在明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德道高僧玄妙。儒家大学者朱熹经常从长沙岳麓书院专门赶到月明山与玄妙高僧论坛探讨学问、参禅、问道。自那时起,四方山上的香火不断,访者如云。 1969年文革期间,镇上要建仓库。四处都是稻田河流的江南,这个30多米高的月明山破庙,自然成了最佳选址,既破了四旧,又建设了社会主义。因此月明山顶的寺庙彻底被铲除,再一次被平整建设。工程师林一天带着上百号工人干了近三年。到1972年,4个偌大的仓库代替了寺庙成了四方山的主人。4个仓库两排而立,中间有一个40米宽120米长的 晒谷坪。仓库每个宽10米,长50米。当这个当时认为宏大的工程建设以后,当地的农民说:这要是装满了谷子,全镇10年也吃不完呀。 随着仓库同时建成的还有两排红砖房,在仓库的后面相对而立。在70年代能住上砖房绝对是令人羡慕的事。月明山仓库归谢林镇供销社管。供销系统为了分得中一间房,开始摆资格、托关系、悄悄的给领导送礼,搞得不可开交。后来经过镇党委会议才定下来。分到房的高高兴兴的从茅草房迁到砖房,没有分到的开始骂爹骂娘。从1972年春节后,两排16间房子就住满了12家人。剩余的4间是站长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每个房子一共只有18平方,但许多家庭都用竹板把它分成两间房,让大人和小孩分开。有的家里七八个孩子没办法住下,只好家将分成两批,一批住在农村老家茅房,都是把大的留在农村的父母家,仓库职工带两三个小一点的孩子住在仓库,做饭只好都在屋檐下。 林一天当年还是40出头的林工,他是老牌的大学生。老家在哪从来不对人说。经常走州过县的人说:林工讲的话应当是带陕西或者甘肃的口音。但林工说他是谢林镇土生土长的人。...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